11月7日下午,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詹霞副教授以“为未知而教——德语教学设计理念与案例分享”为题,为我院全体德语教师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题报告。一线德语教师全程参与,认真聆听交流,共探德语教学创新新路径。

报告围绕“为什么教”“用什么教”“如何教”及“融合方案+AI”四大核心模块层层展开,系统回应未来外语教育“核心素养培养”核心命题。
在“为什么教”的宏观解读中,詹霞副教授依托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、欧盟《终身学习核心素养》等理论,结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导向,对照多学制外语课程标准,明确语言类课程需以“语言能力、文化意识、思维品质、学习能力”四大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与目标设定的根本。
进入“用什么教”的实践探讨,詹霞副教授强调教学需“立足课文而超越课文”,避免文本灌输。她对比德国交际法与中国“产出导向法”核心差异,拆解其实践逻辑,并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,提出从“语篇构建、深度解读、素养生成”三层面,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拓展能力。
在“如何教”的微观指导环节,詹霞副教授提供可落地方案:教学设计需兼顾教材、学情、专业等多元因素,教学流程分为“导入—课文讲解—项目提升”闭环。导入环节可借助多模态资源、互动任务增强趣味性;课文讲解遵循“整体理解—细节拆解—词汇夯实—跟读练习”逻辑,特别强调第一学期语音教学需课内外持续巩固;项目提升环节以“学用结合”为原则,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。

报告尾声,詹霞副教授以我院现行教材《Das Leben》为蓝本,结合《新经典德语》教材展示“选调改增”材料优化策略,并分享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、跨文化情景模拟中的前沿应用,为技术赋能外语教学提供新思路。
整场报告深入浅出、理实交融,既有宏观理念引领,又有微观实操指导,更有教材融合与技术应用的创新探索,为一线德语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方案,有效助力学院德语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创新深化。